第一章 绪论

计算机网络定义和分类

简单定义:计算机网络指互相连接的、自治的计算机集合。

互联:可以通过有线或无线方式进行数据通信;

自治:独立的计算机,有单独的硬件和软件,可以独立使用;

较好的定义:通用,可编程,并非专门实现特定目的的硬件互联而成,能够用来传送多种不同数据,并能支持广泛的和日益增长的应用。

分类:按交换技术:电路交换、报文交换、分组交换

按使用者:公用网、专用网

按传输介质:有线网、无线网

按覆盖范围:广域网(WAN)、城域网(MAN)、局域网(LAN)、个域网(PAN)

按拓扑结构:总线型、星型、环型、网状型

计算机网络的性能指标

速率:连接在计算机网络上的上的主机在数字信道上传送比特的速率,又称为比特率或数据率。常用单位bit/s(b/s,bps)、Kb/s、Mb/s、Gb/s,注意进制转换为1000,而数据量单位为1024。

带宽:单位时间内从网络中一点到某一点所能通过的最高数据率。

吞吐量:单位时间内通过某网络的数据量,受带宽和额定速率的限制。

时延:由发送时延(分组长度/发送速率)、传播时延(信道长度/电磁波传播速率,铜线2.3×108m/s,光纤2.3×108m/s)、处理时延(不便计算)构成。

时延带宽积:传播时延与带宽的乘积,意义为第一个bit到达终点时管道内的bit数,又称为以bit为单位的链路长度。

往返时间(RTT):双向交互一次所需的时间。

利用率:信道利用率(有数据通过的时间占总时间的百分比)、网络利用率(全网络信道利用率的加权平均值)。信道利用率U越高会导致时延D越高(D=D0/1-U),所以并非越高越好。

丢包率:一定的时间范围内传输过程中丢失的分组数量与总分组数量的比率。主要有两种情况,一是传输过程中出现误码被结点丢弃,二是分组到达队列已满的分组交换机时被丢弃。

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

OSI体系结构:从下网上依次为物理层、数据链路层、网络层、运输层、会话层、表示层、应用层

TCP/IP体系结构:网络接口层、网际层、运输层、应用层

网际层IP协议(向运输层提供网络互联,核心)、运输层TCP和UDP协议(向应用层提供网络传输服务,TCP提供可靠传输,UDP提供不可靠传输)、应用层HTTP、SMTP、DNS、RTP等。

原理体系结构:物理层(以何种形式传输比特的问题)、数据链路层(分组在一个网络或链路上传输的问题)、网络层(分组在多个网络上传输(路由)的问题)、运输层(进程之间基于网络的通信问题)、应用层(通过应用进程的交互来实现特定网络应用的问题)。

实体:任何可发送和接受信息的硬件和软件进程。

对等实体:通信双方相同层次上的实体。

协议:控制两个对等实体进行逻辑通信的集合,有语法(定义通信双方所交换信息的格式)、语义(定义收发双方所要完成的操作)、同步(定义收发双方的时序关系)三要素。

服务:协议控制下,两个对等实体间的逻辑通信使得本层能向上一层提供服务,要实现本层协议,还需使用下一层提供的服务。实体能看到相邻下层所提供的服务,但不清楚实现该服务的具体协议。

服务访问点:同一系统中相邻两层的实体交换信息的逻辑接口。数据链路层为帧的类型字段,网络层为IP数据报首部的协议字段,运输层为端口号。

服务原语:上层使用下层服务时所用的交换命令。

协议数据单元(PDU):对等层次之间传送的数据包。物理层为比特流(bit stream),数据链路层为帧(frame),网络层为分组或IP数据报(packet),运输层为TCP报文段(segment)或UDP用户数据报(datagram),应用层称为报文(message)。

服务数据单元(SDU):同一系统内层与层交换的数据包。多个SDU可合为一个PDU,一个SDU也可以划分为几个SDU。

暂无评论

发送评论 编辑评论


				
|´・ω・)ノ
ヾ(≧∇≦*)ゝ
(☆ω☆)
(╯‵□′)╯︵┴─┴
 ̄﹃ ̄
(/ω\)
∠( ᐛ 」∠)_
(๑•̀ㅁ•́ฅ)
→_→
୧(๑•̀⌄•́๑)૭
٩(ˊᗜˋ*)و
(ノ°ο°)ノ
(´இ皿இ`)
⌇●﹏●⌇
(ฅ´ω`ฅ)
(╯°A°)╯︵○○○
φ( ̄∇ ̄o)
ヾ(´・ ・`。)ノ"
( ง ᵒ̌皿ᵒ̌)ง⁼³₌₃
(ó﹏ò。)
Σ(っ °Д °;)っ
( ,,´・ω・)ノ"(´っω・`。)
╮(╯▽╰)╭
o(*////▽////*)q
>﹏<
( ๑´•ω•) "(ㆆᴗㆆ)
😂
😀
😅
😊
🙂
🙃
😌
😍
😘
😜
😝
😏
😒
🙄
😳
😡
😔
😫
😱
😭
💩
👻
🙌
🖕
👍
👫
👬
👭
🌚
🌝
🙈
💊
😶
🙏
🍦
🍉
😣
Source: github.com/k4yt3x/flowerhd
颜文字
Emoji
小恐龙
花!
上一篇
下一篇